
宁德时代还没想好,蔚来那台跑了1000公里的车,已经在高速上充电了。
就这么个事儿,感觉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空气都变了。过去几年,我们听够了固态电池的各种PPT,什么能量密度突破天际,什么彻底解决安全焦虑,耳朵都快起茧了。但东西呢?总是在实验室里,几片纽扣电池,看着激动,一问量产,就说明天,明天。
可2025年这个秋天,风向彻底变了。不再是几家创业公司在小房间里捣鼓,真正的巨头们,宁德、比亚迪、蔚来、岚图,开始密集地砸下真金白银,把2026年GWh级产线的设备和材料订单,一张张签了下去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这是供应链层面的总动员,产业的齿轮,已经以一种市场还没反应过来的速度,悄然加速。
一切的转折点,其实是那个曾经的天价玩意儿——电解质,终于被拉下了神坛。以前,这东西是固态电池商业化路上最大的绊脚石,贵得离谱。现在呢?清陶能源换了个思路,用氧化锂掺杂点氟化锂,一下子就把硫化物电解质的原材料成本,干到了老方案的零头,也就3.65%。瑞泰新材那边,高纯硫化锂的生产线一开,直接把吨成本砸进了万元区间。
算笔账就明白了。高工锂电的数据显示,到了2025年,全固态电池每瓦时的成本已经降到了1.18元。这是什么概念?隔壁高端的三元锂电池,成本大概在1.05元。这几乎就是贴着脸在打了,经济性的鸿沟,一夜之间就被填平了。也难怪岚图交付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,一交就是上千辆。
技术路线上也没那么多争议了。来来回回试了那么多年,行业里终于有了共识:硫化物电解质,才是那条能同时满足高电导率、和锂金属负极兼容、还能大规模生产的罗马大道。连欧阳明高院士都公开站台:只有硫化物,才能撑起500Wh/kg以上的高能量密度。而在这条路上,中国公司已经从跟跑、并跑,到了某些局部环节开始领跑的位置。
这盘棋下到这儿,政策也开始推着你走了。《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,不再是简单的购车补贴,而是直接针对产业痛点。GWh级的产线审批,加快;首台套的关键设备,给30%的补偿;装了全固态电池的重卡,直接纳入零碳物流试点,给路权。年底前,第一批封闭场景实测就要在港口、矿区这些地方跑起来了。
这已经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了,而是谁做得快、谁成本低、谁先上车的残酷淘汰赛。
你看先导智能,这家伙在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,一个人就拿下了超过30%的份额,也是国内唯一能把从前端到后端一整条线给你配齐的厂商。从干法电极到无隔膜封装,关键技术全是自家的,整线良率能做到85%以上。它不仅深度绑定了宁德、比亚迪,甚至还把高端设备卖给了三星SDI、松下这些日韩巨头。
杭可科技则是在后处理设备上做到了极致。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高,电压也高,这对化成设备要求极其苛刻。杭可自研的那套2-200T高温大压力设备,就是专门啃这块硬骨头的,良率同样超过85%,行业里没几个能做到。清陶、卫蓝那些头部厂商,已经下了超过3个亿的订单,而且这玩意的毛利率,比传统设备高出5到8个点,赚钱效应太明显了。
设备商在前面冲锋,材料商的日子自然也好过。瑞泰新材是国内少数能量产LiTFSI的企业,这是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,已经大批量供货给清陶和卫蓝。更有意思的是,它还是宁德时代最大的电解液供应商。一边是固态电池的新贵,一边是液态电池的霸主,两边的生意它都做。它规划了2万吨/年的硫化物电解质产能,预计明年正式投产,同时还在波兰建了海外基地,专门供给欧洲客户,成本直接能降40%,提前就把海外供应链的位子占了。
还有一些跨界的选手,故事更有意思。比如金龙羽,一个做传统电缆的企业,突然就一头扎进了固态电池,而且直奔技术壁垒最高的硫化物路线。他们联合了顶尖高校,目标是把室温电导率干到15 mS/cm以上。中试线已经跑起来了,规划2026年建成GWh级的量产线。这种果断的转型,赌对了,未来业绩可能就是指数级的释放。
还有一个是金银河。它原本是做制浆设备的,全球市场占有率都干到了12%。现在,它把技术用在了固态电池的前段连续化生产上。特别是它自研的那个黄金龙干法电极设备,不需要溶剂,也不用烘干,直接用在了国轩高科和清陶的产线上。据说他们的新技术,能把固态电解质提锂的成本,压到每吨6万块钱以内。
现在整个产业链的图景已经非常清晰了。从材料到设备,从电池厂到车企,大家的目标都高度一致,就是用最快的速度,把成本打下来,把车铺出去。2025年,中国固态电池的出货量预计达到11GWh,同比增加三倍多。而到了2030年,这个数字可能会飙到惊人的614.1GWh。
风已经起了,供应链的齿轮已经开始疯狂转动,现在的问题就一个,在这场加速赛里,谁会被第一个甩下车?
双悦网配资-长线配资炒股-武汉配资网-股票十大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